更新时间:2023-07-21 点击:
88,785
来源:新市场经济网
上接《不解决国人“贫穷”的本质 ,“比亚迪”永远只能做“特斯拉”的“垫脚石”(一)》
当然,很多人不认同我的观点,中国疆域广阔,物产丰富,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8万亿美元,在地球上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怎么能说中国人穷呢?
但我要说的是,中国人真的穷,而且是太穷了,不仅体现在数字上,还体现在行为上,更体现思想上。
首先我们来看央行公布的数据,截止2022年底中国全国负债人数达7.8亿,人均负债达到13.34万元。去掉老人和小孩,基本上所有劳动人口处于负债状况;
据瑞信研究院公布的《2015年度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的中产阶层按绝对值计算达1.09亿人,为全球最多,但仅占全国成年人口的1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5.9%,中国仍有九成人口生活在中产阶级水平之下。我们再来看招商银行公布的一组数据,我们的贫富差距大得吓人。我国2.25%的人掌握了超过80%的中国社会财富,反过来97.75%的中国人的户均资产只有1.25万,仅为前者的1/20。真的是兜比脸还干净。在这里有人会问,瑞信研究院是个什么东西,因为篇幅的原因,我就不回答了,不清楚的请自己去找下“度娘”吧。
这些数据难道还不能证明中国人的穷吗?
我们再来看中国人的行为是如何体现其“穷”的本质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中国统计公报公布的中国人的恩格尔系数,2018至2022年分别为28.4%、28.2%、30.2%、29.8%和30.5%。我们选择2021年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同期美国为15.6%、日本为24.9%、韩国为15.9%。也就是说,中国大陆2021年的恩格尔系数将近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两倍。而同期的中国台湾地区仅为14.7%。
考虑到很多人不知道恩格尔系数是什么?它是怎么计算得来的?它又揭示了什么奥秘?在此,我们必须花点时间进行补课。
恩格尔系数是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者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依此类推,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会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则呈下降趋势。
根据上述理论,恩格尔系数等于一段时间内的家庭食物支出/同期家庭总支出。也就是说,恩格尔系数实际上是消费行为的数字化体现。消费行为又取决于经济实力,所以它很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被全球经济界所公认。2021年中国人的恩格尔系数远超美国、韩国等国家,已经足够能证明中国人比这些国家的人民要穷。
我们再来从相反的一面看一组数据。据韩联社2014年的统计,当年60%的人至少进行过一次出国旅游,人均花费超过1300美元;而同期中国政府发布的数据是,当年国人出境旅游人次为7.6%,人均花费为896.4美元。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出国人数与出国人次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两个国家国民的旅游行为再次说明了中国人真的比很多国家的人要穷。
中国人的穷不仅体现在实际数字上和行为上,更体现在思想上。所谓的穷人思维,根深蒂固。
有人总结了中国人的50种穷人思维,各个击中要害。由于篇幅有限,本人只作如下五种“穷人思维”的简单分析。
第一种是小农思维。
我今天噼里啪啦地说了一大通,肯定有人会喷我“狗拿耗子多管事”,“自己都过得一塌糊涂,还装什么B管起天下事来了。”没错,所谓的小农思维就是指如此喷我的这些人的这种思维。他们只为了满足个人的温饱问题,自己一个人在一小块地上耕种,不受什么约束,也不与其他人合作,更不管与自己温饱无关的事。当然是他们认为与自己的温饱无关,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的思维局限导致他们看不到二者的关联罢了。
我再举一个例子,某个组织想积极与另一个组织进行合作,并站在对方的角度,非常谦虚地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与共赢的合作意见,但是被对方组织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对方组织认为主动寻上门来的合作方只是为了找棵大树乘凉,实现个人的发展罢了。而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已经被对方看得一清二楚,对方即是抱着帮你解决问题,又实现自己发展的共赢思想而来的。这种情况在我们周边普遍存在,所以就出现了“装逼”、“打肿脸来充胖子”等说法,那些真实的意图被虚假的表象掩盖得严严实实。最后自己掉进了坑里,后悔也来不及了。
第二种是省钱思维。
节省本来是一种被社会公认的美德,但是不能把该花的钱也省了,否则,这种人会越省越穷。举个例子吧:四十年前,一个村子里的两户人家在同一年各得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从小长大,形影不离,直到初中毕业,两个孩子中考考分也相差无几,都只差几分或者多交不到两千块钱就可以上县里的重点高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孩子的父母选择了多交钱让孩子上重点高中,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则认为一切得靠孩子努力就行,省了那不到两千块钱让孩子进了普通高中。三年后,上重点高中的孩子考取了大学,上普通高中的孩子则与大学无缘了;再过二十年,两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差距,上大学孩子的家庭成为了村上的首付,还帮村上解决了很多困难,深受村民的爱戴;另一个家庭经济状况相对平淡,孩子回想起来总认为当初父母的选择是自己落败的根本原因,长时间怀恨在心,家庭关系长期紧张。这就是对一个不到两千块钱的花销的不同处理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未完待续
作者:湘江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