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产业发展网-服务经济建设 赋能产业发展

不解决国人“贫穷”的本质 ,“比亚迪”永远只能做“特斯拉”的“垫脚石”(一)

更新时间:2023-07-21 点击: 68,922

来源:新市场经济网

刚才在手机上看到一篇题为《比亚迪对比特斯拉:卖车差不多,利润相差30倍,为什么?》的文章。文章写道,特斯拉今年一季度业绩报表让其他车企羡慕嫉妒恨。为什么呢?请看如下数据:

一季度特斯拉的营收为187.56亿美元,同比增长81%;净利润为33.18亿美元,同比增长658%。

考虑到一季度国产汽车厂商比亚迪也是牛到起飞,3月份甚至单月交付量上10万辆了,所以我们来对比一下一季度比亚迪和特斯拉。

先说汽车交付量,一季度特斯拉交付汽车约31万台,比亚迪同期交付29.1万台,这一项目两者数据相差不大,但利润却相差了将近30倍;

特斯拉一季度净利润为33.1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4.7亿元,而比亚迪一季度预计盈利在6.5亿到9.5亿人民币之间,这样算下来前者是后者的23-33倍。

我们再来分析原因,二者销量相差无几,但利润为何相差这么多呢?

数据显示,特斯拉一季度汽车毛利率高达32.9%,而比亚迪虽然没有公布同期数据,但2021年的毛利率却在16%左右,只有特斯拉的一半还不到。

这种利润之差,具体来源于价格之差。按照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特斯拉汽车业务营收为168.61亿美元,算下来每台汽车均价为35万元,每台车税前利润达到16203美元,约合人民币10.4万元,纯利润则高达6.9万元左右。

但是比亚迪呢?一般车辆的售价在10到20万元,车价只有特斯拉的一半。再加上毛利率低,最后纯利润就更低了。

文章将特斯拉与比亚迪的盈利巨差的原因追查到这,就再没有往下追寻了,最后把疑问留给了读者。我想,作者并非不知道其中原由,只是因为顾虑太多罢了。

从技术先进性和产品质量而言,市场已经公认,这方面比亚迪并不逊色于特斯拉,甚至只有更好。

从品牌沉淀来看,特斯拉公司创始于2003年7月1日,而直到2008年才发布第一款汽车产品。比亚迪则创始于1995年,比特斯拉整整早了8年,在特斯拉成立当年,比亚迪就已经进军汽车行业,并早于特斯拉3年于2005年上市第一款汽车产品F3,在特斯拉于2018年落户上海之前,比亚迪纯电动大巴车早已经风靡美国市场。

就是这样一个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品牌沉淀等均不落后,甚至优于特斯拉的比亚迪,其盈利能力为何与特斯拉有如此大悬殊呢?很多人找不到原因,能找到原因的人却不敢言语。

下面,我再次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就这个问题进行浅显的分析,也许屏幕前的你不会认同我的观点,无论如何,写作不容易,请您先关注再吐槽。谢谢。

按照马斯诺的需求理论,客户在购买商品时,除了生理的如满足温饱、安全的如不被攻击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外,还有情感的、被尊严的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怎么说呢,打个比方吧,我明知红旗H9的综合质量与BBA同级别车比还有那么一丢丢的差距,但我就是花同样的钱选择红旗H9,因为从情感上来讲,因为我爱我的国家,所以爱屋及乌,我就爱上了红旗H9,因为红旗H9满足了我的情感需求。

那什么是被尊重呢?其实我们的老祖宗用几个简单的词语就帮我们做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如“门当户对”和“攀高枝”等。

话说到这里,我基本上把很多人知道而不敢去捅的那层窗户纸给捅破了,或者说已经差不多捅破了。所以我认为研究品牌和产品的人,不应该固守在产业领域去研究问题。要知道,所有的参天大树,都必须把根深植于大地,他才有可能长成为参天大树。工业产品也是一样,没有了大地和土壤的滋润,若把它养在花瓶里,迟早会成为畸形的。在这里,我所说的大地就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土壤就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所展现的整体气质。

讲了那么多,我们再把话题拉回到比亚迪和特斯拉身上。我们再来分析比亚迪对比特斯拉的差距到底在哪里?说实在的,这已经用不着我再做分析了,上面我已经把很多经济学家都知道但不敢说的话说得再透彻、再明白不过了。

既然已经把话说到这份上了,我们不妨再把问题说得更彻底点。

直到今天,很多国人只要稍微有点钱,在购买商品时,能买进口或者合资的,绝不买国产的,这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攀高枝”的心理在作怪。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使用国产产品会让他们“掉身价”,因为在很多国人、更不用说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产品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低端”、“廉价”、甚至“卑劣”等烙印。即使产品做得再好,仍然逃不过这种烙印的纠缠。这种“烙印”,已经成为国产产品挥之不去的“魔咒”,因为它根源并不在产品本身,而在于滋养它的大地和土壤。

说到这个层面,肯定还有很多人不明白国产产品与“大地”和“土壤”是如何扯上关系的。

我再打个比方吧,一个名不见经卷、生活贫穷的手艺人和一个被誉为业内大师的人物制作了同一个主题的艺术品。如果只看艺术品本身,根本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差别。但是看了产品的来源介绍,在后者标价是前者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情况下仍然供不应求,而前者却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二者所产生的背景不一样,后者的背景赋予了产品更加高贵的品位与灵魂,所以他的价值会更高,更受人青睐。

我知道,现在肯定有很多人开始骂我了,说我是小人,或者是败类。没关系,至少我主张使用国产,支持国产。你们怎么看就怎么说吧。尽管如此,我仍然要说,就是因为我们的大地和土壤所体现的一种普遍且玩固气质,即“穷”的气质,就是上面我所讲的国产产品上挥之不去的“魔咒”,就是国产产品被打上“低端”、“廉价”甚至“卑劣”等烙印的上层原因所在。请注意,我这里讲的是“上层原因”,而并非“根本原因”。也就是说问题的根源仍不在这里。

(未完,欢迎继续关注)

作者:湘江观是